• 18661637226

NEWS

寻根探源

伊祁放勋是唐姓始祖

发布时间:2021-11-30 浏览次数:次 字号:  【关闭】

伊祁放勋是唐姓始祖

 

 

    俗话说:“树有根,水有源”,杜姓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改称姬姓,居轩辕之丘,而名轩辕,建都于有熊(今河南省新郑县),遂称有熊氏,其后裔有以地为氏者,称熊姓。

    而帝尧复姓伊祁,名放勋,传说于甲申年(公元前2377年)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县),是黄帝的玄孙,传承世系为:姬轩辕-玄嚣-蟜极-姬喾-伊祁放勋。尧是后人对伊祁放勋追尊的谥号。尧除承继祖辈姬姓外,因其母庆都(居于今河南淮阳的陈丰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长孺家诞下他,故又以“伊祁”为姓。

    《通志·氏族略》说:“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尧的祖辈中玄嚣和蟜极都是当时部落中的普通成员,到其父高辛氏姬喾(史称帝喾)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高辛氏共有四个妻子,与尧同父异母的哥哥挚是诸子中的长子,在高辛氏辞世后,挚便继承了父亲的帝位。尧自幼聪明,年轻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而播名于远近,十二岁起就开始辅佐长兄帝挚。初封于陶(今山东省定陶县),其后尧之嫡裔有以陶为氏者,称陶姓。十五岁于阳邑被封唐(今山西省翼城县西)侯,所以尧又号称陶唐氏。

    帝挚在位期间,因不勤政务,为人粗野,政绩不佳,权势日衰。而其弟唐侯放勋却精明能干,民誉日高,百姓趋归于放勋。帝挚知自己无回天之力,便率臣拱手让位于其弟。尧即位时年方二十,先定都尧城,三十五岁时因水患而被迫迁都,经行唐,过井陉,四十岁建都晋阳,年近五十而终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他不骄不躁,君臣揖睦,政通人和。后他又联合友邦,征讨四夷,使众国争雄的乱世得以安定,并因此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正如司马迁所述:“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墨子·节用篇》则赞道:“尧治天下,南抚交址,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可见尧在当时的影响之大。尧在位70年,90岁禅位于舜。相传他活了118岁,卒于辛巳年(公元前2259年),葬于阳城谷林(今山东省鄄城县富春镇谷林寺)。帝尧为中华人文开基之祖(中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尧帝时期开始),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唐尧盛世”,其后有“尧天舜日”的成语流传。

    帝尧生九子二女,朱为其“胤嗣子”(嫡长子),因其出生时全身红彤彤,遂取名“朱”。朱开通聪明,智慧极高,是世界围棋界始祖,并传为史上围棋第一高手,从小极受尧的宠爱。但其个性刚烈,做事坚决有主见,欠和顺及政治智慧,被尧视为“不肖乃翁”。在那个灾难频仍的年代,尧帝本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的胸怀,为有一个能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天灾的合格继任者,重点培养了沉静内敛并有奇特孝行的舜,并最终把帝位“禅让”给了舜。此乃“禅让制”的肇初,也是千秋万代化家为国“公天下”的典范。

    朱一开始被封于丹渊(今河南省淅川县的丹水流域),时人因此称其为丹朱。帝舜即位后,改封丹朱于房(今河南省遂平县西南四十里的吴房故城),为房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竹简史书《竹书纪年》则称“丹诸(朱)辟(避)舜于房”,言丹朱尊父命而让天下于舜,自己则远避于房地也。同时,在尧的时代,由于围棋在古代的另外一个作用是用于占卜,尧将帝位禅让于舜,却把棋艺传给爱子丹朱,后世有人称此为“传舜以王权,授丹朱以神权”。《竹书纪年》称其为“帝丹朱”。《山海经·海内北经》称大禹治水时,曾建有多座四方台型金字塔建筑物:“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另有《山海经·海内南经》称:“苍梧之山,帝舜葬於阳,帝丹朱葬於阴”。丹朱未践帝位却享有帝号,足以说明其在当时身份崇高。丹朱死后,其嫡长子陵袭封,并以封地为姓,史称房陵,为房氏开姓始祖。其后代遂为房姓。所以史书称:“尧帝世孙,得邑为姓”。

    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后,大禹封帝尧的其他后裔于唐,称唐国。姬姓或祁姓唐国传到夏朝中期后衰落,余民中的一支渡过黄河,定居于今河南鲁山县的刘村,更姓刘氏。其后,刘氏建立起弱小的刘国。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等文献记载,夏朝时,刘国有一户人家生了个儿子,因诞下来时两手手掌皆有纹,看似“刘、累”二字,遂取名刘累。当时,中原有支擅长驯服龙的部族称豢龙氏。夫龙为华夏族图腾物,地位神圣尊崇。刘累成人后便到豢龙氏那里去学习驯养龙的本领,很快成为驯龙能手。其时,夏帝孔甲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一对雌雄双龙,遂招刘累驯养这四条龙,赐刘累为御龙氏,并封其于豕韦(今河南省滑县东南50里废滑城,名妹村)。过了四年,一条雌龙遽然死去,御龙氏害怕龙死之事被发现,干脆将龙肉做成肉羹献给夏王孔甲,孔甲觉得味道鲜美,不断向刘累索要新肉,御龙氏怕事情败露,必被孔甲处死,于是带着部分族人悄悄逃回刘国。夏王孔甲怒,削了刘累的御龙氏称号,收回其封地豕韦,把它重新赐给它的旧主人暨大彭族的豕韦氏,而将居于豕韦的刘氏族人驱逐出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杜预注:“(孔甲)以刘累代彭姓之豕韦。累寻迁鲁县,豕韦复国”。孔甲又灭其祖先的姬姓或祁姓唐国,余众四散,一支余众乘夏末之乱,在今山西太原复建立弱小的北唐国,以与翼城故唐国相区别。

    公元前1600年,成汤建立商王朝后,鲁山的刘国(刘累后裔)、太原的北唐国及翼城等地的姬姓唐民,因仇视夏王朝,所以在成汤灭夏时,均纷纷归服于成汤。据史书记载,夏王桀被商军打败后退守于鸣条(今山西省夏县故夏邑城),商军追击并包围了夏墟,故唐国余众做内应,助商汤军攻克夏墟,囚禁夏王桀,从而立下了军功。因此,商王汤恢复了其在今山西省翼城县西的姬姓或祁姓唐国,称“南唐”。商王汤又灭亲夏王室的韦(亦称豕韦,彭祖后裔)国,封刘累的后裔于韦,恢复其祖姓姬或祁,改称豕韦氏。正如《左传》杜预注说:“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承其国,为豕韦氏”。但商汤建国之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又允许彭姓的豕韦氏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这时,刘累的后裔只好再次取消豕韦氏称号,仍回到刘邑故地。

    北唐、南唐忠于商王室,关系密切。尤其是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市)而更名殷朝后,晋南成为殷的王畿地,与唐国的关系更为密切。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殷王去唐国田猎的记载,还有唐国奉殷王命讨伐邻近的长人国、苦方国等记载。专家们认为这个唐国指的是“北唐国”,当时国力比较强盛,而南唐国则比较弱小。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兴,于武丁五十五年再次消灭了彭姓的豕韦国,封刘国国君刘(姬或祁)贡于夏墟(今山西省夏县),称唐国(西唐),封其子于韦(豕韦),成为子姓韦国,刘氏族人复为豕韦氏。这就是《史记集解》引贾逵所说:“祝融之后封于豕韦,殷武丁灭之,以刘累之后代之”。这样一来,商代时,山西地区便有北唐、南唐、西唐三个姬(或祁)姓唐国,国君均为帝尧的后裔。

    公元前12世纪,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一支后裔封于蓟(今北京市)之后,又将同属于陶唐氏后裔的豕韦氏刘累之后封于旧地唐国(今山西省翼城县西)。邓铭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唐氏”条载:刘累之后“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为唐”一说,豕韦氏改为唐氏的时间是在商朝末年,如《汉书·高祖本纪》颜师古注即说:“殷末,豕韦氏徙国于唐”。

    周成王时,唐人与商人关系密切,亲商的唐氏祁姓刘累之后甚至暗中参与纣王之子武庚的复国运动,被周公旦大军征服,强迁于周朝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的镐京村)东南的杜村(今陕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区三兆村南),成王改封其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国号仍为唐,后叔虞之子姬燮父徙居到晋水之旁,遂改国号为晋。至此,祁姓刘累的这支唐氏后裔就在杜村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并从此由唐氏改称为杜氏,或合称唐杜氏。另一部分唐国成员,没有迁到杜村,而分散在其它诸侯国,仍以唐为氏,便成为今日唐姓的祖先。

    唐国迁于杜地时,国君为祁(姬或刘)晖,依附于周,更国名为唐杜国。祁晖娶王氏女为妻,生子祁智。祁智妻魏氏生子祁皙,祁皙妻金氏生子祁贯。祁贯妻熊氏生子祁行义,行义妻姜氏生子祁知。祁知妻魏氏生子祁鼎方,鼎方妻戎氏生子祁聪。祁聪妻曾氏生子祁伯。祁伯为唐杜国君后,人口已较多,经济有所发展,国力较为强盛,成为周王朝的亲近国。于是,周王召祁伯入王室任大夫,并封其为“伯”爵,人称“杜伯”。这就是《汉书·高祖本纪·赞》记载晋国大夫范宣子所说“祖自虞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的发展史。

    周宣王时,唐杜国君称作祁(姬或刘)恒,因世代居于杜地而改称杜恒,时人循旧亦称之为杜伯。周宣王一行巡视杜国时,就住在杜恒家,还令工匠铸铜礼器相赠送,关系相当密切。杜恒英俊潇洒,周宣王的宠妃女鸠为之着迷,于是想方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恒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恒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恒。杜恒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共尊杜恒为杜氏的得姓始祖。

    周宣王死后,继位的周幽王宣布为杜伯平反昭雪,并为之立杜伯祠以表其忠。春秋初年,杜国被秦所灭。公元前687年,秦武公于此地置杜县。公元前65年暨西汉元康元年,汉宣帝因幼时长于古杜伯国,心恋故土,筑其陵于此,此地遂更名为“杜陵”。据有关史料佐证,杜陵杜氏具体世居地应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少陵原东南端,此地因世居杜氏贵族,故唐时便在此设置一地名为杜曲。后又因其南设杜固地名,后世便称杜曲为北杜,杜固为南杜,史称杜姓正宗,为杜氏家族主要组成部分。

    杜恒无辜被杀,其有一子名隰叔国破后投奔晋,被任命为士师(法官)。他的子孙以官名为氏,称为士氏。隰叔的曾孙士会,姓祁,名会,以士为氏,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593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省介休城东南),称随会;后又食邑于范(今河南省范县),称范会。他死后,被追谥为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王符在《潜夫论》中写到:“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范会子孙范文子、范宣子、范献子,世代为晋国上卿、军中之佐,因居于范邑,遂以邑为氏,改称范氏。

    而士会幼子祁姓士囏侍秦,恢复远祖“刘累”一名之“刘”字而重为刘氏,其后则有汉高祖邦。

    显然,姬、熊、祁、陶、房、唐、杜、范、刘九大姓虽为异姓,实属同宗。这段渊源关系,自古广为流传,形成了后世人所称羡的“九姓联宗”的美谈,从而成就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段传奇佳话。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