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寻根探源
华夏肇兴 国祖尧庙 唐氏永奠
临汾史称平阳,尧建都于此,后人建庙以示祭祀。
尧不仅是唐姓始祖,更是中华国祖,尧庙即为国祖庙。孔子定《尚书》从唐虞开始。司马迁则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可见,华夏文明肇始于尧。平阳是陶唐氏的发迹地,是华夏文明发祥地的祖根。帝尧是华夏文明的开拓者和文明始祖。
尧,姓伊祁,号放勋,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号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舜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亡,葬于谷林。舜封其子丹朱为唐侯。唐国经历夏、商两朝,周初被灭。据《姓纂》记载:“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封唐侯,周成王灭唐,子孙以国为姓。”
唐姓,在商末周初已在唐国形成(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33年),因唐人不服统治,周公旦帅兵灭唐(公元前1035年),周成王姬诵就把唐国封给了姬虞(前1033年),当时姬虞仅13-15岁,史称唐叔虞。唐国子民被迁于杜(陕西长安附近),史称唐杜氏。公元前1007年,唐(姬)叔虞执政27年后去世,终年40-42岁。姬虞的儿子姬燮即位(前1005年),因唐国子民的强烈反抗而被迫迁都于晋水旁翼城,将唐国改为晋国。
这一历史被《左传》中郑国贵族子产的讲话所印证:“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纹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
子产说:帝喾高辛氏有二子,长为阏伯,幼叫实沉,经常战争(这是上古时两个部落或氏族,彼此为争夺生存环境而进行的争斗,在当时是习见的)。最终解决争斗的办法,就是将这两个部落分别安置在相距遥远的不同地区。后帝(尧)将阏伯,迁到了后来殷商人兴起的河南中部;而实沉则迁往后来主要是唐人活动的山西晋南。
晋南唐人臣服于夏和商,后又归周,因与河南的商人联系密切,而成为周人攻击的目标。唐国亡后,部分唐人被迁往陕西杜地。留在晋南那些不愿臣服的子民,部分向北迁徙成为大夏人。
子产还回忆了当初唐(姬)叔虞被分封唐国的缘起。子产说:武王的王后邑姜梦见天帝赐其子一名,此名竟与唐国君王相同,且要把唐国疆域一并赐送。迷信鬼神、天命是先人的普遍思维。而此梦又如此灵验,明显是被润饰加工过。周人攻下唐国后,迁入陕西的唐人只是氏族内部的贵族,部分留在当地或不愿迁徙或无法迁徙的氏族或者附庸氏族,不得不接受周人统治。要让这些唐人安分守己、心悦诚服地接受周人管制,除了暴政还需采取一些精神力量。
首先,让唐人知道,周人统治是天命所授。要证明这点,仅靠王后的一个梦,说服力不够。于是,进一步强调,来自周人的统治者,连名字都和唐人自己的国王一样。周人要向唐人证明,我安排的统治者才是如假包换的真货。这显然就是对唐人的一种心理攻势,这招数有点像电影《真假国王》里的情形。古文“虞”字就像四个人字并列叠置。对于纹路繁复的手掌,出现一个“虞”字也并非罕事。唐人也绝不可能去要求周人当众展示这个“虞”纹,即便展示了,恐怕也是似是而非,莫衷一是。就唐(姬)叔虞来讲,极有可能他的名字碰巧和那位唐人的国王读音相近,而周人、唐人的语言未必属于同一语系,音同未必意近。但周人不妨对此加以利用和宣传。这种攻心术,在资讯极不发达的古代,是很奏效的。
现存多部古谱均载:“唐叔,陶唐氏尧,始为唐侯。帝挚无道,诸侯废之,立尧为天子,其裔孙唐叔封其故地,子孙以国为氏。按唐叔之后世服事夏殷季世之君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太叔梦帝谓曰是:虞之与唐及生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名之,至成王灭唐,而封太叔是为晋侯。后人因太叔有唐叔虞之名,误以姬周为祖,典籍昭然不可不知。”
唐尧是唐氏的得姓始祖,虽然并不姓唐,因其后裔被封唐国为侯。周灭唐国后,尧的后裔有的就改姓为唐,以示对故国家园的纪念。以唐尧为始祖的姓氏仅有:祁、伊、邬、黎、杜、房、唐、陶、刘、范、先、士、居等,是血缘比较纯正的帝王支系。
尧庙位于临汾市秦蜀路南端。尧庙原建于汾河西岸,晋元康中徙汾东,唐显庆三年(685年)迁至今址,距今已1300余年;历代均为国家祭祀之所,并进行过多次修葺与扩建,清康熙、光绪帝以及慈禧太后曾御驾光临。
尧庙占地5.33公顷,主要有山门、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古建筑群,以及距今已1600余年的汉代奇树柏抱槐、柏抱楸、鸣鹿柏和夜笑柏等。
尧划定九州,形成中国最早的格局,平阳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美称。山门正中门额嵌“古帝尧庙”四字,旁门东刻“就日”,西镌“瞻云”。山门以南两旁栽植柏树。西边新迁建琉璃九龙壁一座,面东。正面耸立五凤楼,雄奇俊秀,原名光天阁,意为尧舜光天下之明。楼下有三个砖券门洞直通中院,楼上重檐之下,围设围廊门台,登高望远,宫内外景物尽收眼底。顶上脊饰陶俑,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五凤和鸣象征天降仁君,君臣团结,河清海宴,国泰民安。穿过五凤楼,便是尧井亭,亭形六角,周设围栏,井深十米,上加篷盖,传说为帝尧亲凿,实为启示后人饮水思源,不忘帝尧功德。
高宗李治(658年)重建的尧庙,其文思殿内所祀奉者只有帝尧。明朝正德九年增修尧庙,山西监察御史周伦等,将老君洞改为舜庙,德盛洞改为禹庙。榜书三殿:尧曰“放勋”,舜曰“重华”,禹曰“文命”。三殿之后各有寝宫,三殿之前各树匾额,尧曰“俊德协和”,舜曰“玄德”,禹曰“袛德”。竣工之后,刻石记事。至明末清初百余年间皆称尧、舜、禹(三圣)庙。解放前,尧庙已破烂不堪。1987年政府曾拨款重修,庙貌崭新。殿基高2米,长五条压边。殿前月台宽阔可容数百人参祭。月台前正中砌滚砖成坡,边砌石条,中心嵌有二龙戏珠青石巨雕。殿高27米,宽九间,进深五间,周设围廊32间,内外共计77间。该殿重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饰边,脊立五彩琉璃脊饰,龙飞凤舞,金碧辉煌。殿内竖立12根18米高的通天柱子,每根柱下都有石雕柱础,水磨青石,光洁可鉴。浮雕麒麟、狮、象、花卉、禽兽,形象逼真,刻工精细。殿中砖木神龛中,彩塑帝尧圣像,高2.8米,身着九章服,头戴平天冠,帝王威仪,神采奕奕,旁立四男侍,龛台下四大臣分立两旁,传说左为方季、五满,右为单非、禾覃。龛前居中竖立两根盘龙大往,彩塑缠柱盘龙,威严可怖,名曰虬柱。殿前正中上方有二层彩楼,与大殿一体构成,新颖别致。殿内靠前墙两分各有悬空木梯可上彩楼。登楼眺望,尧宫景色,一览无余。广运殿取广以配天,运以配地之意,殿前彩楼两旁悬有“民无能名”四个大字。后院为帝尧寝宫,宫内彩塑帝尧及其夫人像。寝殿两旁新修长廊东西各20间,供展览参观之用。清康熙帝亲临平阳诏令重修尧庙,建万寿行官,御笔题匾,尧殿曰:光披四表;舜殿曰:浚哲文明;禹殿曰:万世永赖。诺示每年三月十八日起庙会,会期一月,至四月二十八日祭尧。届时官绅侨民隆重祭祀,热闹非凡。
1998年政府又重建尧庙文化游览区。“尧典壁”位于尧宫东侧,南北长达300米,高3.3米,镶有碑石380块,镌刻3万余字。碑文内容由南往北伸展,共分为13辑,即:《尚书.尧典》、《尧典图说》、《尚书.舜典》、《舜典图说》、《尚书.大禹谟》、《大禹谟图说》、《尚书.禹贡》、《禹贡图说》、《帝王赞尧》、《先贤咏尧》、《本纪尧传》、《典籍评尧》、《史载记尧》等。
在尧宫门前的广场西侧,有高达6.6米,长达100米的千家姓纪念壁,以长城造型,花岗岩构筑,气势宏伟,可谓天下之最。纪念壁镌刻1566个姓氏,并镶有“华夏子孙,同根共祖”八个大字。纪念壁前的“叶落归根”大型铜雕,象征着中华民族源远根深,有着浓厚的血脉联系。中国地形立体微缩图位于华表广场的中国地形立体图,是按十亿分之一的比例微缩制作,面积为9600平米,分为四种色区,山川、河流、高原、平原、湖泊、岛屿等立体展现,新颖别致,气势壮观,可谓全国最大的中国地形立体微缩景观。
尧庙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也是唐氏后裔永奠之地。
帝尧后裔,唐姓一支的发源地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带,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至今,唐姓足迹已遍布全球各地。
帝尧德高望重,光照四方。被后世奉为圣明君主之典范。
睿泽先寰海,功成殿武韶。
戈鋋清外垒,文物盛中朝。
圣祚山河固,宸章日月昭。
玉筵鸾鹄集,仙管凤凰调。
御柳新低绿,宫莺乍啭娇。
愿将亿兆庆,千祀奉神尧。
尧祖祭
吾祖赫赫 伟业煌煌 广施仁德 福民农桑
肇造文明 辉耀四方 丰功伟绩 举世敬仰
其仁如天 其智超皇 就之如日 似云高望
富而不骄 贵而能降 能明驯德 九族睦祥
伟哉始祖 立极恢煌 肇始禅让 开辟鸿荒
武以止戈 四方宁康 文以治世 天下成翔
恩泽万代 庇佑华邦 良才辈出 神州名扬
四海华夏昆裔 注望三晋平阳
共祭伊祁陶唐 祈愿九州隆昌
壮哉祖国兮 大风雄唱
上下同欲兮 盛举共襄
春到百花香 待今朝之奋翼
阔步富强路 看明日之辉煌
嗟我始祖 万世景仰 功高日月 名垂天壤
追先贤往圣恢弘之大业
圆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想
大礼斯毕 伏惟尚飨
- 在线留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