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寻根探源
唐氏源流辨析之七— “唐氏远祖世系源流考”析
一、题记
“唐氏远祖世系源流考”即《桐封源流图》俗称唐蒙公序,落款为“大汉·建元元年岁次辛丑,六世裔孙·中郎将·蒙 著。”《桐封源流图》是《晋图》的起笔之作,永州江华的《唐氏源流考》以及江西宁冈、广西鹤冈《唐氏族谱》等谱牒中均有刊载,可见其引用地域之广。号称“汉·河平二年甲午,金华侯·唐子亮”所著的《初纂晋图记》也完全脱胎于《桐封源流图》。晋昌郡姬姓唐氏族谱所载的《晋图记》有三篇,即初纂、续编、三编。三编署名为唐介(宋·治平丁未(公元1067年),因其与《宋书》唐介传、墓志铭、神道碑及唐介父亲唐拱墓志铭出入很大,而广泛遭到质疑。
《桐封源流图》传播甚广,各谱所载详略不一,然而内容却大同小异。序文中记载,“晋国末君,晋静公姬俱酒是‘改姬姓唐’的唐姓之启祖”,其基本内容严重失实,是假托唐蒙之名的伪作,欺世惑众,谬种流传,严重误导了中华唐氏的追根溯源;在当代信息发达、资料丰富、证据确凿的今天,有必要通过认真辨析,以正本清源。
二、“唐氏远祖世系源流考”即《桐封源流图》(原文)
间尝浏览姓氏谱纂,得姓不一,而命氏亦然。有以土名氏者,有以生名氏者;有数姓而合为一郡者,有一姓而分数郡者。揆厥由来,凡百姓氏,莫非三皇五帝之后。若吾唐氏者亦有两郡焉,其源皆本于帝喾高辛氏之后。盖帝喾乃蟜极之子,即后稷、唐尧之父。其次妃庆都生尧于丹陵,尧佐挚初封于陶,十五改封于唐,姓伊祁,都于平阳之安邑,称陶唐氏,此晋阳郡之所由来也。若晋昌郡亦自帝喾,其元妃曰姜嫄而生稷。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夏后氏政衰,去稷不用,稷之子不窟遂失其官;及至曾孙公刘自邰迁豳,而周道之兴自此始;传十世,而古公亶父生焉,厥孙子昌,娶太姒正妃生十子;次子武王发,娶妃邑姜,吕尚女也,生少子叔虞;迨成王灭唐五年,岁在庚寅,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曰:‘以此封若。’遂封叔虞于唐。自帝喾至于虞,皆系继统十八代也。其子燮改唐为晋,始为晋侯。其间或继或及,历年七百三十有六,传位三十有九而至静公;及周安王二十六年乙巳岁,三卿共废静公俱酒为家人而分其地。俱酒遂奔东都居焉,即河南钟鼔楼前排楼下也。自此罢爵为民,变姬姓唐,则晋不昌矣,不曰晋不昌,而曰晋昌。此吾族晋昌邑之所由来也。猗欲休哉,吾族得姓受氏之渊源不已大彰明较著者乎!自静公以迄于今,又六世于兹矣。靖公妻夏氏生三子:仲方、仲正、仲文。方娶刘氏夫人生三子:贤、良、贞。贤配范氏生四子:尾生、道生、龙生、侯生。尾配吕氏生五子:至康、至顺、至宁、至明、至清。康配范氏生七子:正、哲、蒙、承、昂、鼎、升。予行居三,于汉武帝时为中郎将,予三子;惟子亮叨封金华侯,故徙金华。深虑世远年湮,宗支弗传,因溯源以达其根,著之于册。其意固不独使百世以下知晋阳邑为陶唐氏之后也;亦知晋昌邑为有邰氏(姜嫄)之后也。盖欲世世子孙,相继而起者,开卷视之,作序记述,知源流之有自也;尚冀寖昌寖炽,愈大而愈光焉,庶英贤奋发,名臣显宦,代不乏人耳。《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欲子若孙,其最诸事,是为序。
大汉·建元元年岁次辛丑 六世裔孙 中郎将 蒙 著
(选自宣统二年《鹤岗唐氏族谱》)
三、“唐氏远祖世系源流考”即《桐封源流图》析辩
原文【1】
间尝浏览姓氏谱纂,得姓不一,而命氏亦然。有以土名氏者,有以生名氏者;有数姓而合为一郡者,有一姓而分为数郡者。揆厥由来,凡百姓氏,莫非三皇五帝之后。
评述【1】
1、《桐封源流图》以“姓氏谱纂”启文,而“谱纂”一词却是首次出现于明·王应昌(1596-1649年)撰写的《宗谱纂要》中,此书于清·康熙1665年面世;可见其“蒙公序”应该是清朝初期的伪作;
2、普师又用“揆厥由来”来粉饰其拙文败笔,虽与《史记》、《汉书》中的“揆厥所元”同出一辙,但却不是汉代的习惯用法;而是出自南宋·曾敏行(1118-1175年)所著的《独醒杂志》,宋末元初才有的“揆厥由来,或者揆厥所由”;再次证明,所谓的《桐封源流图》绝非汉代作品;
原文【2】
若吾唐氏者亦有两郡焉,其源皆本于帝喾高辛氏之后。盖帝喾乃蟜极之子,即后稷、唐尧之父。其次妃庆都生尧于丹陵,尧佐挚初封于陶,十五改封于唐,姓伊祁,都于平阳之安邑,称陶唐氏,此晋阳郡之所由来也。
评述【2】
3、晋阳始建年代不详。约四千五百多年前,唐尧部落由河北唐县,经行唐县,平山县沿滹沱河流域西迁山西盂县、太原,最终定都临汾境内,途经太原作短暂定都。春秋时期,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设晋阳邑,随后其为赵国都城,公元前248年,秦在此“初置太原郡”,以晋阳为治所。而“晋昌、晋阳”二郡作为唐姓名门大族的发迹望地则是西晋(公元265年)以后的事情;四百多年前的唐蒙是无法知晓的!显然这句“此晋阳郡之所由来也”是普师杜撰出来的;
原文【3】
若晋昌郡亦自帝喾,其元妃曰姜嫄而生稷。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夏后氏政衰,去稷不用,稷之子不窟遂失其官;及至曾孙公刘自邰迁豳,而周道之兴自此始;传十世,而古公亶父生焉,厥孙子昌,娶太姒正妃生十子;次子武王发,娶妃邑姜,吕尚女也,生少子叔虞;
评述【3】
4、唐姓的名门望地—“晋昌郡”则出现的西晋(公元295年),比序文中晚四百多年。
5、序言从“姜嫄生稷,”……到“吕尚生少子叔虞”,基本就是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史记.周本记》和《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原文抄袭和缩略;大家知道,司马迁的《史记》从公元前104年开始,到公元前91年完工。而《桐封源流图》却是《史记》成书前49年的作品(公元前140年),前世是如何整段抄袭五十年后的作品呢?不觉得奇怪吗?由此进一步证明,谱师已经读过司马迁的《史记》,“蒙公序”更不是其本人所著了;
6、自秦到西汉,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民间根本无法看到上古之史料,只有国家图书馆(盟府)或者超级大儒少有私藏;所以,唐蒙在任鄱阳令时(公元前140年),是无法获得相关史料的;除非50年以后,读过《史记》这部书,再来写此序言。
7、关于“邑姜生虞”还有个感生神话叫“梦生叔虞”。《左传·昭公元年》载:“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意思就是:姬发与邑姜交媾梦日入怀,天帝对他说:上苍让您生子,起名曰“虞”,将要把唐国赐予之;唐国属参,他将在唐国蕃衍养育子孙。……说也太灵验,当太叔降生之后,他的手掌心果然有一个“虞”字纹,“虞”字就是四个“人”字重叠在一起,形容纹路繁杂;于是武王便名其子为“虞”。因古唐国原君王就叫唐叔(唐叔虞),姬虞又被任命在唐国来代替原君王之职,所以也叫唐叔虞(见《古今同姓名录·卷上》第一页,原文载:有两个唐叔虞,一是虞之季世,一是周武王用其名。)。
原文【4】
迨成王灭唐五年,岁在庚寅,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曰:‘以此封若。’遂封叔虞于唐。
评述【4】
8、据《竹书记年》载:“(公元前1035年)冬,十月,王师灭唐,迁其民于杜。”两年后即公元前1033年,“王命唐叔虞为侯。【竹书纪年】”,“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左传.昭公元年】”。
9、为了能让姬虞在古唐国站稳脚跟,周王朝也是煞费苦心,做足了文章。首先来了一曲“梦生叔虞”,接着演了一场“剪桐封弟”,最后就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实行“一国两制”的施政纲领;
10、那么为什么周王朝对一个小小的古唐国如此开恩呢?因为古唐国历史悠久,自尧帝开始,其子丹朱及其苗裔承袭,受到了帝舜及夏商历届君王及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且古唐国均为夏商遗民,加上地理环境复杂,矛盾交错,政局不稳;为了使古唐国能平稳过渡,周王朝使出了浑身解数;
11、周人攻下唐国后,迁入陕西的唐人只是氏族内部的贵族,部分留在当地或不愿迁徙或无法迁徙的氏族或者附庸氏族,不得不接受周人统治。要让这些唐人安分守己、心悦诚服地接受周人管制,除了暴力镇压还需采取一些精神力量。在武王克殷、天下不靖的背景下,将“姬虞”封在一个立国有1300年的地方进行统治,非常需要借助“神”的力量稳固其统治基础。于是“天命叔虞封唐”的神话故事就诞生了。其目的无非是,要把帝王将相通过这样的传说,宣扬“权威天授”,抬高身价,让臣下及百姓产生敬畏感,以达到巩固统治基础的目的。
12、首先,让唐国遗民知道,周人统治是天命所授。要证明这点,仅靠王后邑姜的一个梦,说服力不够。于是,进一步强调,来自周人的统治者“姬虞”,连名字都和唐人自己的国王一样。周王朝要向唐人证明,我安排的统治者才是如假包换的真货。这显然就是对唐人的一种心理攻势。古文“虞”字就像四个人字并列叠置。对于纹路繁复的手掌,出现一个“虞”字也并非罕事。唐人也绝不可能去要求周人当众展示这个“虞”纹;即便展示了,恐怕也是似是而非,莫衷一是。周王朝巧妙利用了唐国末君—唐(祁)叔虞的名号,加以固化和宣传。这种攻心术,在资讯极不发达的古代,是极其奏效的。姬虞(唐叔虞)很快就稳定了古唐国的局势,使得姬燮顺利地完成了“改唐为晋”;
13、《左传·昭公元年》载:“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这个唐国被周灭掉了,《史记·晋世家》中有:“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的记载。接着,“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这个唐才是周所封之唐,这个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幼弟。因此,历史上唐国的统治者有两个,前一个是尧的后裔、古唐的末代首领;后一个司马迁在《晋世家》称“晋唐叔虞者”,实际上是晋国的始祖。唐国也有两个,前一个是帝尧所在的古唐国,而后一个为周王朝所封的新唐国,到唐叔虞的儿子燮父时,改唐为晋了。(选自“古唐、唐国、晋国”—作者:田建文,山西省考古所研究馆员)。
原文【5】
自帝喾至于虞,皆系继统十八代也。其子燮改唐为晋,始为晋侯。其间或继或及,历年七百三十有六,传位三十有九而至静公;及周安王二十六年乙巳岁,三卿共废静公俱酒为家人而分其地。
评述【5】
14、从上古时期的帝喾(约前2215年)开始经虞夏商,再到晋静公(公元前376年)约1839年,经历了57代,生育周期为33岁,如果放到当代,也算是晚婚晚育了,何况当时他们都是诸侯、或国王呢?
15、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只有‘安王’而没有‘周安王’的称谓。‘周安王’这一称呼,在唐宋以后才出现。所以,有‘周安王’这样称谓的作品当然不是汉代作品。
原文【6】
俱酒遂奔东都居焉,即河南钟鼔楼前排楼下也。自此罢爵为民,变姬姓唐,则晋不昌矣,不曰晋不昌,而曰晋昌。此吾族晋昌邑之所由来也。
评述【6】
16、公元前140年,东都洛邑根本没有钟鼓楼,怎可能发生“晋国末君姬俱酒‘奔东都河南钟鼓楼前排楼下’”的事呢?老洛阳城的钟鼓楼始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洛阳有钟鼓楼最早也是公元1400年以后的事情。
17、晋静公即位第二年(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分晋,废静公为庶人,将晋静公迁到山西屯留软禁起来,失去人身自由的静公非常憋屈,极度郁闷,几近精神失常;他做梦都在诅咒这韩、赵、魏三家:“尔等身为晋臣,实为晋贼,汝三家终有衰败之日,汝之后人,必遭天谴,不得良死!”,此话被监管的大臣韩玘汇报给了韩釐侯韩武,韩武下令给俱酒净身,最终被韩玘鸩杀,从此晋国彻底宣告灭亡绝嗣。姬惧酒怎么可能从山西长治的屯留逃到东都洛阳呢?
18、序文中以‘晋不昌矣。不曰晋不昌,而曰晋昌’为由,把既没有汉代地域名称、又没有唐氏家族业绩和社会声望,更没有任何郡望文化内涵的‘晋’‘昌’二字拼凑在一起,说‘晋昌’是‘变姬姓唐’的唐氏郡望,显得荒谬绝伦。唐氏的“晋昌”郡望起源于魏晋南北朝以后,一个落魄末君,是如何知道700年后才设立的晋昌郡的?
19、至于姬惧酒“改姬为唐”更是无稽之谈,并无史书佐证,且疑点重重。①静公本姓姬,姬姓是周朝的国姓,晋灭但周尚存;他要把晋国的国姓改为不是国姓的唐姓,当然毫无道理。②古唐国并不是姬虞的祖产,周公旦灭掉古唐国,唐国遗民当然会把姬周和晋国储侯视为仇敌,唐叔虞的28代孙姬俱酒在晋亡后,要纪念的是晋国,而不是被其祖先灭掉的古唐国;姬俱酒把姓氏改为视他为仇敌的唐氏更无道理。
20、既然姬惧酒有梦想晋国重新昌盛之愿望,那就应该“改姬为晋”,以示对故国家园的纪念,这才是最合理的猜测。这个猜测也被《晋氏家谱》所验证。根据晋氏源流研究,晋姓源流单纯,源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后代,以国为氏。其中就谈到“春秋时代,韩、赵、魏三家分晋。晋静公被赶到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居住,晋绝无后,姬俱酒的后裔就以晋为姓。”故晋氏后人奉唐叔虞为晋姓的得姓始祖。
21、唐氏“晋昌”郡望,主要是因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北凉晋昌太守唐瑶“传檄六郡”,拥护李嵩建立西凉国而声名鹊起。其地位于今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锁阳城遗址(晋昌古城)。据此可以肯定,“晋不昌而曰晋昌”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是不符合郡望和堂号形成的历史背景、条件等;其二是时间相差悬殊,晋亡之时,根本还没有郡望这个概念,国家也还没有实行“郡县制”,还根本没有“晋昌郡”这个行政建置。“晋”是周的诸侯国,而“晋昌”是秦汉实行郡县制以后才有的地方建置。
原文【7】
猗欲休哉,吾族得姓受氏之渊源不已大彰明较著者乎!
评述【7】
22、猗欲休哉,中华唐氏得姓受氏之渊源,是三皇五帝之唐尧,有了唐尧才有唐国,有了唐国才有唐姓,唐尧才是唐姓的本源。尧初封于陶,后迁于唐,为天子后,始以“唐”为国号。尧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当唐国被灭时,尧裔子孙也沿袭了当时的传统习惯,把先祖遗留的国号“唐”,作为自己的“氏”加在名号前,让世世代代不忘自己是“唐”国的子孙,是帝尧的后裔。“唐氏”也就这样诞生了。
原文【8】
自静公以迄于今,又六世于兹矣。靖公妻夏氏生三子:仲方、仲正、仲文。方娶刘氏夫人生三子:贤、良、贞。贤配范氏生四子:尾生、道生、龙生、侯生。尾生配吕氏生五子:至康、至顺、至宁、至明、至清。康配范氏生七子:正、哲、蒙、承、昂、鼎、升。
评述【8】
23、从晋静公姬俱酒到唐蒙共计六代,《史记》载:晋静公是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前的人,唐蒙是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封为中郎将,二人相隔246年。如果唐蒙是其六世直系子孙,平均四十多年才繁育一代。这显然不符合古人的生殖规律。《桐封源流图》采用移花接木,瞒天过海之伎俩,将唐蒙嫁接为晋静公姬俱酒的‘六世裔孙’,如果蒙公地下有知,恐也难以饶恕作伪笔者。
24、秦汉以前,汉族称谓从姓、名到字、号都是有章可循的。周人起名遵守“五则”与“六不”,五则即:“信”“义”“象”“假”“类”,六不即: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和不以器币。秦汉取名多为“单字”,除了“五则”、“六不”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之义的字禁用,如龙、天、君、玉、帝、上、圣等。“蒙公序”中罗列的名号:“仲方、仲正、仲文;尾生、道生、龙生、侯生及至康、至顺、至宁、至明、至清”等名字,即不符合先秦习惯,个别字号(龙生、侯生、道生)又明显违反皇朝规定。如果将“至康、至顺、至宁、至明、至清”连起来看,就是“康、顺、宁、明、清”;这个“明清”当然是暗合明末清初作的伪谱了,也可能是伪谱师埋下的伏笔;而“康、顺、宁”却是明王朝贵妃的等级(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丽等)顺序;从这些伪谱师们制造假名的遣词用字,就完全可以断定,此序文明显是明末清初之伪作。
原文【9】
予行居三,于汉武帝时为中郎将,予三子。惟子亮叨封金华侯,故徙金华。
述评【9】
25、建元元年时,16岁的刘彻才刚刚登基,执政53年后于后元二年(前87年)去世;按惯例,去世之后史官才封他的谥号为‘汉武帝’。如果唐蒙真在公元前140年写了《桐封源流图》,他又是怎样知道53年后刘彻的谥号呢?
26、公元前130年,唐蒙被刘彻封为‘中郎将’,怎么会把十年后的事情记在《桐封源流图》(公元前140年著)里面呢?
27、蒙的三子“子亮被封金华侯,故迁徙金华”;据汉河平二年甲午(公元前27年)署名为金华侯-子亮撰的《初纂晋图记》所载:“子亮于大汉元凤五年乙巳(公元前76年)封金华侯。”那么唐蒙在公元前140年就知道了,子亮64年后被任命为金华侯吗?如果子亮是140年前生的人,到了大汉元鳯五年已经近七十岁的老人,朝廷还能任命他为金华侯吗?就算唐子亮出生在公元前140年,到汉河平二年甲午(公元前27年)写《初纂晋图记》时,也已经113岁了,蒙公与子亮的父子关系明显不成立。
28、而汉建元元年至元鳯五年,汉朝根本就没有“金华”这个地名,当然就不存在所谓的金华侯。‘金华’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南朝-陈天嘉三年(公元562年),故‘子亮叨封金华侯’,子亮‘徙金华’只能是无中生有,假立名目。
原文【10】
深虑世远年湮,宗支弗传,因溯源以达其根,著之于册。其意固不独使百世以下知晋阳邑为陶唐氏之后也,亦知晋昌邑为有邰氏(姜嫄)之后也。
述评【10】
29、晋阳和晋昌两个唐氏著名郡望都起源于魏晋南北朝以后,与后稷支系没有直接关系;
原文【11】
盖欲世世子孙,相继而起者,开卷视之,作序记述,知源流之有自也;尚冀寖昌寖炽,愈大而愈光焉,庶英贤奋发,名臣显宦,代不乏人耳。
述评【11】
30、唐姓始祖为帝为侯,建伟业于华夏;自此,唐姓族人奋发图强,世代繁衍,为商为宦,建家立业,名传青史;如果唐氏族裔开卷就看到的是灭族仇人,那还能逐渐的繁荣昌盛吗?假谱害人害己害子孙;任何造假的资料,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原文【12】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欲子若孙,其最诸事,是为序。
述评【12】
31、“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但对于伪谱师们捏造的假谱系,时序颠倒,世系嫁接,攀附冒认,私鬻宗谱,以伪乱真,殊不知又将为中华唐氏后裔造成多少年谱碟认识混乱,贻害无穷!认贼作父的不孝子孙,尧帝放勋只能赐予他们遂起祸殃了。
原文【13】
大汉·建元元年岁次辛丑 六世裔孙 中郎将 蒙著
述评【13】
32、大汉·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序文署名为中郎将唐蒙著;根据《史记<七十列传·西南夷列传>》: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鄱阳令唐蒙从江西到长安后,上书朝廷“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皇帝刘彻看罢应允,乃拜蒙为中郎将;而建元元年,唐蒙当时还是江西鄱阳令,他是如何知道5年(建元六年)后被拜中郎将的?
四、结语
1、从“桐封源流图”的遣词用句,与成书于西汉晚期的《氾胜之书》、《别录》、《七略》,班固《汉书》,司马迁《史记》行文用字相比,就像当代的白话文。说明它根本就不是汉代作品。
2、《桐封源流图》以“不曰晋不昌、而曰晋昌”为由来确定中华唐氏的郡望为“晋昌”,所述年代、时序、地名、人事、生理、史迹等内容都不符合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的史实,违背晋昌唐氏郡望文化形成及固化的基本脉络,实在是荒诞无稽。
3、《桐封源流图》所述事件违背历史常识和生育规律。“汉武帝”的谥号及唐蒙的“中郎将”称呼,都是“建元元年”之后5至50年才存在之事,提前编进谱书里也太离谱了!以唐蒙为关键节点,上嫁接至晋静公,下续接至唐子亮,世系关系违背生殖繁衍常识,根本不成立。《桐封源流图》如此荒诞,绝不是汉朝唐蒙所作。“蒙·著”是冒名伪作,是对唐蒙公的大为不敬。晋昌唐氏乃中华唐氏郡望之根本,绝不能依《晋图记》伪作为源流之本,以免沦为世人笑柄。
4、以“子亮”名义所写并以晋静公为唐氏祖源的《初纂晋图记》,完全脱胎于《桐封源流图》,从自叙的时间、内容来看,都是假冒子亮公之名的伪作。《初纂晋图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把尧裔唐氏写做姬虞唐氏,就是为了混淆商末周初的两个“唐叔虞”,瞒天昧地,欲盖弥彰,以绝尧脉。不管伪谱师造谱的初衷如何,让中华唐氏抛弃帝尧祖宗而不敬,改成敬仰不是祖先的他人,这是万万不可被千万华夏唐氏饶恕的!
五、附《初纂晋图记》(原文)请参阅
周安王二十六年乙巳三家并攻静公,静公奔东都,居河南钟鼔楼牌楼下。因三家共分晋地,唐侯遂为庶人,后悉复唐氏。静公立夫人有九,而夏氏七夫人生子有三:曰仲方、曰仲正、曰仲文。仲方娶刘氏三夫人生三子:贤、良、贞。贤娶范氏莲玉生五子:尾生、道生、龙生、侯生、烈生。尾生娶吕氏生五子:至顺、至澝、至康、至明、至清。至康娶范氏姬夫人生五子:宸、昂、鼎、升、蒙。蒙,汉武帝封中郎将,重娶赵氏五夫人生三子:子高、子豪、子亮。子亮于大汉元凤五年乙巳封金华侯,娶萧氏颜贞夫人生二子:文忠、文良。文良娶陈氏九夫人生四子:公隆、公昌、公昕、公旺。子亮于大汉甲午立书,论自静公起至吾孙公隆凡九世,吾父讳蒙,武帝建封中郎将。吾叨封金华侯,今将徙居金华。深虑世更地易,祖基世远勿传,故吾纂录图记四籍,给付公隆等四孙,各珍藏世传不朽。
汉河平二年甲午 金华侯 子亮 著
六、参考文献(略)
- 在线留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