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寻根探源
唐叔虞与唐氏姓源关系考辨
唐叔虞与唐氏姓源关系考辨
唐树科(中华唐氏宗亲总会源流文化研究会会长)
周成王八年(前1035),周朝诸侯国唐国(史称“古唐国”,尧之封国)发生叛乱。同年十月,周成王派周公旦率军平息唐国叛乱,将唐国百姓迁到杜地,同时将周王室子孙迁到唐地。周成王十年(前1033),周成王将唐地分封给弟弟叔虞,叔虞于是成为新唐国的国君,故称唐叔虞。那么,这位3000多年前的古人和唐氏得姓源流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他是否真的是唐氏的远祖吗?历史以来,有不少学者和唐氏后裔对此提出了或肯定或否定的观点,肯定者占绝大多数。在信息通畅、知识共享的今天,质疑或否定的声音越来越多,两种观点之间出现了比较频繁和激烈的碰撞。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给予理性梳理和考辨。
一、肯定者可能对有关依据的误解
“帝尧启绪,唐叔振封”,反映的是唐氏的两大源流,历来已被很多学者和唐氏后裔认可。而“桐封堂”“桐叶堂”等和唐叔虞有关的堂号也被不少的唐氏支系信奉。民国唐继尧将军就曾请人制作过“桐叶封弟”的一块牌匾;唐生智将军也曾在给唐氏谱牒的一份题词中写有“桐荫流芳”之句。可见唐叔虞是唐氏源流始祖这一认识在唐氏后裔中是根深蒂固的,肯定者或附和者非常之多。以至于千百年来,对这一观点鲜有质疑者出现,即便偶有出现,也会被否定或很快被冷落、遗忘。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据笔者的思考,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大众化式的长期性可能性误解,是形成“大众认可,毋庸置疑”的“真理化”局面的根本原因。
1. 两个“唐叔虞”的混淆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很少有人知道,除了本文论述对象之姬姓唐叔虞外,还有一个祁姓唐叔虞,他是尧的后裔,商末周初古唐国的末期国君。《春秋经传集解.昭公元年》中说:“唐人之季世,其君曰叔虞。”《春秋左传正义.昭公元年》中解释得更为具体:“服虔以为唐叔虞即下句邑姜所生者也。杜以传说唐人,即云‘季世’,明季世是唐人之末世,叔虞即唐人之末君矣。邑姜之子叔虞,乃是晋之始祖,岂得以后世始封之君,谓之前代之末世也?故云‘唐人之季世,其君曰叔虞’。帝命邑姜之子曰虞者,将以唐国与之,取唐君之名以为名耳。”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尧之后裔祁姓叔虞在先,姬姓叔虞在后,那又为何重名呢?史有记载,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已:“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这就是姬姓叔虞“盗取”祁姓叔虞之名的原因,其实这只是周朝统治者为了灭古唐国和统治古唐国的子民而精心编制的一个神话。不过,“后来者居上”,唐叔虞主政新唐国(其子燮改唐为晋)后,存国六百余年,开创了灿烂的三晋文化。唐叔虞的声名自然早已淹没了古唐国的末代君候,人们只知有后者,而完全不知有前者,也在情理之中。而前唐叔虞的后裔误认为自己是后唐叔虞的后裔,这种“被误认”的可能性也应该是存在的。久而久之,代代相传,“被误认”就变成了绝对的认可,于是后唐叔虞就毋庸置疑地成为唐氏得姓始祖了。
2. 对“姬俱酒改姬为唐”的猜测是误传
江西宁冈《唐氏家谱》、广西鹤冈《桐封源流图》等不少唐氏谱牒都详细记载了从唐叔虞到末代晋侯姬俱酒(静)的世系传承,并肯定性地认为姬俱酒被罢爵为民后,“变姬姓唐,则晋不昌矣。不曰晋不昌而曰晋昌”。湖南郴县《唐氏族谱》也记载“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复攻静公,静公于是奔于东都,迁河南钟鼓楼前排楼下。于是三家悉分晋地,晋国祭祀从此断绝。静公被贬为平民。唐候遂为庶人,遂改姬为唐姓,而晋则仍晋昌”。以上说法一直到今天还被广泛传播,还被很多唐氏后裔接受和承认。笔者认为“姬俱酒改姬为唐”的记载是一种可能性推断,不能完全相信;对“晋不昌而曰晋昌”则纯粹是臆想,是绝对性误传。
《史记.晋世家第九》载“十七年,孝公卒,子静公俱酒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候、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这里司马迁只记载姬俱酒被贬为平民,而并没有说他改姓的事。当然,古人都有“怀古”的强烈情愫,晋亡之后,姬俱酒然生思古之心,复唐为姓的可能性是有的。但由于没有接近于当时的文献资料佐证,明清以来的家谱记载都只能说是一种可能性推断。
3. “晋昌”郡望来源于姬惧酒的“晋不昌而曰晋昌”的说法是臆想
郡望(也称郡姓、地望)是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兴盛而逐渐形成的。郡是“天然”的、平等的,不需考量,郡望的形成主要考量的是“望族”。这里的“望”,指声望,是社会公众对某一家族影响力的承认度,他需要通过家族内连续几代人的努力,需要公众自觉、自发的观察、感受、宣传,需要几十年甚至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家声日隆”,逐渐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社会对一个家族“望”的衡量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家族文化积淀深厚,有良好的家风传承;二是家族代表性人物有对国家、对地方贡献较大,品德高尚,望重乡里;三是家族有连续三代以上为高官,名播朝野。也就是说,地域和家族血缘是郡望的基础,“文化”“品德”和“官阶”是衡量郡望形成的标志。“晋昌”是唐氏最有影响的郡望,主要是因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北凉晋昌太守唐瑶“传檄六郡”,拥护李嵩建立汉族政权西凉国而声名鹊起、逐步形成的。其地位于今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锁阳城遗址(晋昌古城)。据此可以肯定,“晋不昌而曰晋昌”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是不符合郡望和堂号形成的历史背景、条件等;其二是时间相差悬殊,晋亡之时,根本还没有郡望这个概念,国家也还没有实行“郡县制”,还根本没有“晋昌郡”这个行政建置。“晋”是周的诸侯国,而“晋昌”是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以后才有的地方建置。由于国家战乱不断,沧桑巨变,晋昌古城早已被黄沙淹没,直至当代才被重新发现和研究;而“晋”又影响深远,国虽亡,文化未绝,且有晋祠存在。所以明清以后唐氏后人不知“晋昌”而只知“晋”,或者看到“晋”这个字,就立马联想到唐叔虞,进而臆想出“晋不昌而曰晋昌”这个说法,也就不难理解了。但在今天资料丰富,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改变这个说法,不能继续以讹传讹。
4. 对家谱的过度“迷信”
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珍藏有八十余部唐氏谱牒,私藏数量无从统计,笔者所见者(含复印件)共一百余部。这些谱牒绝大多数修于清末民国,只有一部修于明嘉靖年间,这和中国家谱整体状况是一致的。除了《孔子世家谱》等为数极少的族谱从宋代之前就保留了下来之外,其他的无一例外都是明清以来的版本。那么,对于这些谱牒上记载的千年之前的源流、世系等,我们应不应该相信呢?多数人是深信不疑的。因为家谱在民间被认为是神圣而庄重的,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权威信。有的唐氏谱牒详细记载了末代晋侯姬俱酒“改姓为唐”后的详细世系,看上去传承有序,直至当代,非常完美,堪称“通谱”。其中记载姬俱酒第五十九代孙为北宋宰相唐介,介父唐拱,祖父唐元佐,曾祖父唐华,高祖父唐连元。因为唐介是名人,同时代遗留的文献资料还是不少,根据与他同朝为官的欧阳修和王珪分别为其父和他本人撰写的墓志铭考证,唐介高祖为唐休复,字希颜,唐建威节度推官;曾祖唐仁恭,唐山令;祖父唐渭,宋郎中,累赠礼部尚书;父唐拱。对比两份世系,除了唐介父亲唐拱一致外,其余三代都不同。哪个是正确的呢?前者是清代民间家谱资料,后者来源于和唐介同时代的文献,显然后者是正确的,前者基本可以否定。
那么,对此谱记载的姬俱酒到唐连元之间的五十多代世系我们是否也应该提出质疑,或者予以否定呢?笔者认为是可以否定的。中国家谱第一次的兴盛期在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那时候主要是官修,私修的几乎没有。这一时期的家谱因为国家门阀制度的长期执行而被彻底功利化,同姓攀附者很多,甚至还有改姓攀附者。正因为如此,隋唐实行科举制度后,家谱便基本被废(直到宋代才兴私修谱,明清以来极盛),因为他失去了功利实用价值和史料研究价值。姬俱酒被贬为平民后的这份世系中,唐介之前都未有达官显贵,也就是说这份世系几乎不可能来自史料和早期的官修谱。从姬俱酒到唐介时间跨度千多年,先不论姬俱酒是否真的改姓唐,就算是真的,在没有史料和家谱的真实记载下,世系怎么可能准确无误地传下来呢?由此,我们基本可以推断,这份世系是唐氏后裔或者“修谐匠人”杜撰的。老百姓对家谱本身的过度“迷信”,使很多人对家谱记载的资料深信不疑,甚至引以为豪,严重影响了我们对唐叔虞是否是唐氏远祖这一问题的正确研究和判断。我们尊重、甚至崇拜家谱无可厚非,但不可“迷信”,尤其是远早于修谱当时的资料,一定要敢于“怀疑”,要分析、考证,对家谱中的“伪料”在重修时一定得更正或剔除。
二、从《诗经.国风》之《唐风》等看唐叔虞和唐氏姓源的关系
根据上一节的分析,唐叔虞是唐氏姓源的主流说法疑点很多,一部分直接可以定性为“伪证”“伪料”。但这也不能完全肯定唐叔虞和唐氏姓源没有关系。唐尧和唐叔虞一样本身也不姓唐,古唐国被灭之后子孙才“以国为姓”;那么,晋亡之后,部分子孙就没有“以国为姓”的可能吗?我的答案是应该有,毕竟“唐”是“晋”的前身,是周天子赐予的封号,晋国的子民和古唐国的子民同样有怀念古国的情愫。《诗经》中有《唐风》十二首,反映的是晋国的民情,为什么不叫《晋风》而叫《唐风》呢?就是晋国子民怀念古国的一个反映。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他的著作《诗集传》中有这样的解释:“‘唐’国名,本帝尧旧都,在《禹贡》冀州之域,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周成王以封叔虞为唐侯。南有晋水,至子變乃改国号曰晋。后徙曲沃,又徙居绛。其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有尧之遗风焉。其诗不谓之晋而谓之唐,盖仍其始封之旧号耳。唐叔所都,在今太原府。曲沃及绛,皆在今绛州。”有个叫刘氏瑾的古代学者这样解释:“叔虞封唐,燮候号晋,十七传至晋侯缗,为曲沃武公所并。然武公能灭晋之宗而不能灭唐之号,能冒晋之号而不能继唐之统。君子欲绝武公于晋而不可,故总名其诗为唐以寓意焉。”清代著名文学家、学者方玉润也说:“唐诗多作于曲沃并晋之世,两晋相吞,一兴一亡,其名无所专系.故黜晋号而系之以唐,恶之深故绝之甚也。国有无诗而名存.圣人闵其君之无罪见灭,存之所以寓兴亡继绝之心者,邶、鄘是也。亦有诗而名灭,圣人恶其君子国不正,黜之所以见并族灭宗之罪者,晋是也。然则《诗》虽咏事,《春秋》之法寓焉矣。《孟子》云:‘《诗》亡然后《春秋》作。’观此则《春秋》褒贬,岂待《诗》亡而后著哉。”
以上三位学者对《诗经.国风》之《唐风》为何曰唐而不曰晋的解释也可以应用到晋亡之后子孙有唐姓的解释中来,那就是“唐”是周天子给的封号,是正统;加上“两晋相吞”,内部互相争斗,百姓很厌恶“晋”这个国号,晋亡之后,部分子民宁愿姓“唐”而不姓“晋”,这种情况应该是可以肯定的;当然,也肯定有愿意姓“晋”而不愿意姓‘唐’的;也有因各种原因而姓其他姓氏者,自古就有“姬启百姓”的说法,就是说“三家灭晋”后,随着周王朝的灭亡,姬姓后面分化出了一百多个姓氏。
另外,清代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中也肯定了唐叔虞是唐氏姓源之一,这是对这一观点有记载的极少见的古文献之一。特录于下:
或曰唐氏有二:尧之后为以封晋,此晋之唐也。伊祁姓燮父之后,封于唐为楚所并,此楚之唐也。又春秋唐惠侯、唐成公亦姬姓国。
澍按:唐姓出陶唐氏,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也。舜封丹朱为唐侯,夏时刘累迁于鲁县,至商号豕韦氏,周改为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号曰唐叔。乃迁唐于杜,降爵为伯,子孙以唐为氏。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唐叔虞是唐氏姓源之一,这是可以肯定的,但不能因此就对有关唐叔虞的一切给予绝对性盲从;也不能认为这个姓源和尧是一样的,是唐氏主要源流。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众多的依据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人云亦云,或“唯家谱是从”,要敢于怀疑或者否定。比如说姬俱酒“改姓为唐”的说法;姬俱酒之后的世系传承:“晋不昌而曰晋昌”等等。
第二,唐尧和唐权虞应该有主次之分,两个不能同时列为唐氏主要姓源。应该认可唐尧为唐氏最主要的源流,唐叔虞和唐朝之后的“李唐”及少数民族中的“赐娃唐”等其他源流一样为唐氏次要源流。因为唐尧是唐氏姓源这一说法的文献资料很多,三家灭晋之前就已经有了唐姓的出现,他们是古唐国的后裔,是唐氏得姓之后最早的先祖。尧是唐氏主流姓源,没有其二,这个应逐步形成共识。
第三,对谁是唐叔虞后裔这一问题不再计较。唐叔虞毕竟是三千多年前的古人,三千年以来沧海桑田,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岁月埋没了太多的真相。就算把三晋大地翻个遍,我们也根本无法确认唐氏之中谁是唐叔虞的子孙。其实,根据《晋世家》等文献资料记载,唐叔虞也是唐尧的旁系后裔。如此一来,我们奉唐尧为唐氏最大姓源,这个“源”之后也包括了唐叔虞的唐姓后裔。对是否是唐叔虞子孙还有必要计较吗?
总之,唐叔虞是唐氏次要姓源之一,是本文最终的结论。不当之处,请方家不吝批评指正!持不同观点的唐氏宗亲,也请提出质疑,以进一步商榷!
[参考文献]
①晋安邦.晋国历史人物评传[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1(1).
②文匡民.叔虞始封之唐究在何处[J].文物世界.2012(3).
③田建文.古唐.唐国.晋国[C].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10.
④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M](修订版).北京:中华书局,2016.
⑤徐建华.中国的家谱[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
- 在线留言
- 返回顶部